第(2/3)页 这显然和秦瑱锐意扩张,继续征战的理念相悖。 故而他很疑惑,秦瑱要通过什么办法来维持这些工坊。 而秦瑱面对诸葛亮提出的问题,自然是一阵欣慰。 能注意到这些东西,代表诸葛亮还是认真学了后世经济理论的。 见其不解此事,他又带着诸葛亮来到了坊外,指着远方劳作的夷人道: “所以,我军才要不断地征战四方,捕获大量夷人奴隶。” 这里,秦瑱又给诸葛亮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,剩余价值! 诚然,江东的生产力低下,难以维持庞大生产体系。 但这个难以维持,指的是凭江东现在的人口数量提供的剩余价值不够。 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免费劳动力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 须知,他们对汉民的征税是什一税,可对奴隶征税却是全收! 只需要以少量粮食养活奴隶,就能保证生产。 而随着他们生产大量军工物品,就有能力获取大量奴隶。 这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,不断提高江东的产能。 诸葛亮听闻此言,一时眉头紧皱,有些不忍道: “话虽如此,可先生此策未免太过苛刻。” “在隶民尚少之时,自然可以维持现状。” “但如果隶民数量太多,便容易聚众谋反!” 相较于秦瑱来说他这人更为仁慈,只觉这种政策有点不太人道。 但他一说出这话,秦瑱便负手而立,微微一笑道: “孔明有此意也,吾心甚慰,然则此事却非吾所虑也。” “当由尔等来为此寻求一个妥善处置办法。” “有道是堵不如疏,没有族类永为异族。” “彼等虽是夷人,可一代传下一代,早晚会成汉民。” “故需建立相应制度,使隶民也有上升通道!” “如此一代接着一代,我汉民便会越发多,夷人会越发少。” “直到民族融合之后,自会有后人解决此事!” 他现在在干的事情,也就是后世有些公知所言的民族融合。 只不过相较五胡乱华的被融合,他选择主动融合! 但他个人精力有限,只能建立一套初步体系。 至于后续怎么完善,那就是继任者的问题了。 诸葛亮显然就是此道高手,这也是他准备给诸葛亮派发的任务。 用最快的速度,弄出一个奴隶管理办法,用来接纳他们从各地俘虏的夷人。 听着秦瑱之言,诸葛亮若有所思,缓缓点了点头。 接下来几天,秦瑱又带诸葛亮参观了各地工坊。 其中包括位于丹阳的水泥工坊,石城的钢铁工坊,吴郡南部的露天煤矿和造船厂。 几乎用最快的速度,让诸葛亮接受了这些新事物。 诸葛亮在认真思考之后,便算接过了秦瑱统筹工作。 得了诸葛亮的助力,秦瑱身上的压力顿时消减大半。 于是在建安四年十一月,秦瑱派遣时任水军都督的甘宁南下探寻夷洲的踪迹。 关于夷洲的称谓,实则最早就是源于三国时期。 事情本来是源于《秦皇本纪》,其上提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仙,徐福止于亶洲不还。 也许是因为迫切的想要增强国力,孙权便令卫温、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航海寻找亶洲。 结果亶洲没找到,却找到夷洲,并且俘获了几千夷人返还。 这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夷洲的具体情况。 而秦瑱令甘宁南下,则比历史上整整早了三十年。 得益于新式指南针与秦瑱画的沿海地图参照。 在南下短短一个月之后,甘宁便找到了夷洲的具体位置。 刚一抵达位置,甘宁便亲率三千甲士登岸,从岛上俘获七千夷余人归还。 第(2/3)页